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自力唤新“声”,从力声特看中国人工耳蜗的崛起
作者:格上财经  文章来源:格上财经  点击数 585  更新时间:2019/6/13 20:51:30  文章录入:admin

  2018年4月,美国政府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仅因芯片断供,一夜之间,中兴蒸发70个亿,从此元气大伤走下神坛;2019年5月,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谷歌安卓宣告与华为暂停商业往来,国际硬件巨头英特尔、高通也一起加入封杀华为的行列,软件硬件权限被封禁,这意味着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必将遭受重创。

  中国手机科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仍需要依赖于美国。所以,美国人洋洋得意,中国人免不得哀叹惋惜。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华为也即将分崩离析。然而就在此时,一封被称为“史上最强备胎转正”的致员工信横空出世,昭告世界——华为不会“死”!

cms_20190610171208024.jpg

  原来,华为早就在2004年便成立了“海思”,致力于研发中国自己的无线芯片!而软件上,华为更是早就准备了一套自研的操作系统“鸿蒙”,以防未来华为不能使用安卓或者windows系统……一时之间,华为似乎奏响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乐章。

  华为的事例正是应证了那句朋友圈广为流传的“靠自己,你才是女王”。一味地依赖强国科技,迟早也将覆灭于强权之下,而中国的科技、中国的产业要想发展升级,掌握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与远识便至关重要。

  同样的道理也在中国的人工耳蜗产业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根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为2780万人,其中重度听力障碍患者 739万人,而且每年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新生聋儿约2.3万人。同时,成年耳聋患者特别是老年性耳聋患者也在逐年增加中,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用耳不健康而导致耳聋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另外突聋和不明原因耳聋患者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中国对于人工耳蜗的需求只增不消,而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人工耳蜗的入行门槛高、研发困难程度、高昂生产制造成本等方面,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仍是外资企业占据主流,全球人工耳蜗也主要被澳大利亚的Cochlear公司、美国的AB公司、奥地利的MED-EL公司这三大厂商垄断,它们掌握了人工耳蜗的核心技术又进行技术封锁,费用高昂。在对人工耳蜗技术有着强大需求量的中国来说,仅有8万患者能够通过使用人工耳蜗得到救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人工耳蜗厂商——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了,成为一家集“产、学、研、医”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专攻人工耳蜗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在植入芯片被三大厂商垄断的情况下,力声特潜心研发设计人工耳蜗所有的芯片包括最为关键的植入芯片,此外还掌握了人工耳蜗编码策略、植入电极设计等所有核心技术,获得了6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形成了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11年,力声特生产的REZ-I人工耳蜗,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内首个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基于全球前期研究成果,力声特结合市场经验,通过长期深入研发,让REZ-I人工耳蜗得以采用独特的Mtone言语处理编码策略,可以分辨汉语声调四声,比起外国人工耳蜗更适合汉语母语环境下的耳疾患者。更为重要的是,国产首个人工耳蜗的诞生让人工耳蜗的成本大大降低,更多中国耳疾患者能够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聆听世界的声音。

cms_20190610171210087.jpg

  尽管力声特的REZ-I人工耳蜗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但其只能应用于成人患者,国产品牌的市场覆盖率仍要远远小于外国品牌。

  为了让更多耳疾患者能够进入有声世界,也为了国产人工耳蜗产业取得更远大的发展,力声特又全身心投入了第二代产品的研发与升级。相较于初代产品,力声特新一代人工耳蜗从成人到儿童,覆盖人群更广;植入体更安全可靠,是国内唯一一家经过体外可靠性验证,寿命超过五十年的产品,同时加入了微弯电极设计,可以保护耳蜗的组织和残余听力,还增加了神经反应遥测功能,在辅助小儿调机方面有重要价值。它更适合汉语普通话识别,在外观上体积更小更轻便,续航时间更长,可反复充电更加环保,同时节省植入者在耗材上的投入。无论是性能还是功能,新一代产品均可以媲美国际市场主流产品。这也就意味着,新一代产品一但正式上市,耳疾患者可以花费更少的钱,来获取更为便捷的服务。

cms_20190610171212084.jpg力声特全新二代产品

  如同游戏打怪,依赖“大腿”通关,便决定了成败取决于“大腿”,但当点亮了“生存技能”时,你便成了别人仰仗的“大腿”。打游戏要靠自己,企业发展也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而中国科技力量要发展、要强大更要中国人、民族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如同一出反转剧,华为的绝地反杀、突出重围slay全球,而力声特的默默耕耘、“自力更生”则像一出励志剧,二者同样大快人心。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日益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不断进步。诚然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的民族企业亦不再是过去任人碾压的“弱鸡”。各行各业,我们都在崛起,都在成长!来源:格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