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有听损娃——当听力补偿不足时,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听见未来? |
作者: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文章来源: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点击数 79 更新时间:2025/4/11 22:02:19 文章录入:admin |
|
孩子已经进行早干预,抓住了第一个黄金期,在聆听的道路上成功迈出第一步。但您是否还会被这些场景所困扰?
效果不理想的真相:听力补偿局限性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耳蜗死区”?耳蜗死区是指耳蜗中内毛细胞和/或听觉神经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区域。当听力损失达到 70 dB以上时,有较大可能会存在死区,耳蜗死区不会因声音的放大而恢复功能。 助听器的本质是“声音放大器”,因为助听器难以精准补偿高频音(如辅音),对于存在耳蜗死区的重度以上听损婴幼儿来说,助听器很难通过放大声音实现全频段的助听。对于90dB以上的重度听损患儿,助听器补偿不足,更是会导致不能拥有正常的听力水平和言语清晰度,无法满足日常聆听需求,导致语言和认知发展受限。且助听器佩戴效果受环境影响大,在嘈杂环境中,孩子难以听清声音,从而会影响语言理解和社交互动。 长此以往,未获得有效干预,还会产生以下危害:
走出误区,让孩子“听”得更好误区1:“目前靠助听器可以听到简单言语,还可以再戴久一些,看看效果” 研究显示,重度听损(>90dB)患儿仅12%通过助听器达到正常语言水平。 误区2:“不想孩子挨刀,担心手术风险,等孩子长大再说” 多项关于人工耳蜗手术安全性的临床通过早期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麻醉风险,证实了对年幼婴儿进行 CI 手术安全可行,且FDA批准的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已降低至9个月¹。 误区3:“万一耳蜗效果不如助听器,残余听力还被破坏了” 耳蜗死区无法逆转,延迟干预将永久损失神经可塑性,语言追赶成本倍增。 人工耳蜗,突破听效瓶颈在重度听损儿童中,仅12%通过助听器达到正常语言发育水平,多数孩子仍存在语言和认知障碍。当助听器追不上孩子成长脚步时,可以尽早通过人工耳蜗获益:
2岁内干预是不可逆的黄金窗口在幼儿时期,1岁前听觉中枢发育已完成80%,经LOCHI研究证明,1岁内植入的患儿在5年后语言理解力与同龄人无差异,2岁前植入人工耳蜗的患儿,语言能力接近正常儿童。早期进行人工耳蜗干预对语言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您是否持续关注孩子的听力情况?根据英国NICE指南:婴幼儿助听器干预3个月后应评估效果是否充分,评估在语言、言语和听力技能是否符合其年龄发展阶段和认知能力。根据中国《婴幼儿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指南》和《人工耳蜗植入指南》,助听器干预后应定期追踪随访,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估,包括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听力康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助听器是起点,而非终点,当补偿效果不足时,人工耳蜗是孩子回归有声世界的更佳选择。抓住2岁前的黄金窗口,让孩子告别“模糊听力”,清晰聆听未来。 参考文献: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