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群体,需要听见
在中国,听力损失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约为0.1%-0.3%,每年约有30,000名新生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重度及以上听损占比超60%。
听力损失虽属于常见的出生缺陷,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科学诊疗策略,许多患儿可以取得显著进步,追平发育差距,拥抱有声世界。
别让等待,付出“终身代价”
“孩子还太小,等孩子长大些再干预”、“手术有风险,不想冒险”、“孩子有时能对声音做出些反应,不是非做手术不可“、“等等未来技术”……提到尽早干预,您是不是也有类似想法?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权威研究文献证实,听力损失若得不到有效干预,听损儿童将面临哪些不可逆的发育问题?
言语和语言发展能力断层:大脑皮层等临床支持显示,婴幼儿出生后的前1000天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¹。在婴幼儿2岁时,他们的大脑会发育到接近成人脑容量的 80%²。缺乏声音输入将导致听力损失婴幼儿的言语和语言发展将存在迟缓,3岁后干预需多花3倍时间追赶,这种影响很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³⁴
认知与社交困境:听觉属于大脑功能,任何听力损失都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婴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婴幼儿的语言剥夺是认知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若在婴幼儿时期为大脑提供所需的听觉刺激,可以避免认知发育迟缓,助于他们发展出言语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⁵⁶ 相反,则会出现学业表现、社交能力显著滞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也更低,⁷⁸⁹心理问题风险升高等风险。听损患者通常还会表现出缺乏在职场取得成功所必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⁸⁹
听觉剥夺加速:由于生命早期的感觉剥夺通常与发育问题相关,干预的时机也会影响语言和言语的发展机会。⁴
“1-2-3-9”科学诊疗策略,抢占干预黄金期
经澳洲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项目LOCHI权威研究证实,1岁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语言能力与同龄人不会产生显著差异,每延迟6个月干预,语言差距则扩大2年。早期诊断听力损失并尽早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儿童的言语感知、语言发育、心理社交和沟通能力。研究指出,人工耳蜗是治疗9个月以上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的标准方案。
北京同仁医院中国WHO防聋合作中心专家倡议,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婴幼儿,应采取1-2-3-9干预原则,即:
- 1个月内: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立即转诊至听力中心。
- 2个月内:进行听力诊断。
- 3个月内:完成听力诊断,制定干预方案(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 9个月内:对重度和极重度听损儿童,应采取人工耳蜗干预。
创新技术护航:带来安全、精准、智能聆听新体验
多项人工耳蜗手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证明,对年幼婴儿进行人工耳蜗手术安全且可行¹¹。手术与麻醉的并发症和年龄没有相关性10,9个月龄以下的儿童也并未发现额外的手术和麻醉风险¹²。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证实了早期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麻醉风险以及临床结果,这也是目前FDA批准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年龄降低至9个月的重要临床基础¹¹。
- 微创手术,安全无忧
人工耳蜗植入作为成熟微创技术,临床数据显示婴幼儿麻醉时间仅需2.5小时,术后当日即可恢复日常活动。配合安全可靠的产品设计,为患儿提供双重保障:
科利耳CI622植入体采用0.3mm超精细电极与3.9mm纤薄刺激器,植入深度精准控制在20-25mm,有效保护耳蜗微结构。
22通道电极阵列精准覆盖听神经密集区,在高效传递声音信号时避免神经损伤。
全球首款支持3.0T核磁免磁铁取出技术,免除后顾之忧。
获准用于9月龄及以上重度和极重度听损患儿。
全球超10万例植入案例,可靠性高达99.82%。
-智能聆听,更强听效
Nucleus 7声音处理器采用SmartSound iQ智能声技术及ForwardFocus前向聚焦技术:动态降噪12.7dB,嘈杂环境言语识别率提升35%。
蓝牙4.0直连技术:支持苹果/安卓设备直流式传输,实现声音处理器与智能平台的直接连接,让手机平板等各种音频设备通过无线蓝牙与您的声音处理器直接“对话”,还原高保真音效。
Nucleus Smart App智能应用程序:让您实时了解孩子的聆听状况,调整聆听效果。
听力损失不是终点,而是科学干预的起点,早期双耳聆听能为孩子构建完整的听觉-语言-认知网络,这是影响一生的“大脑基建”。科利耳以科技与关爱,重新定义听力边界,让每一声呼唤都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钥匙。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