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彬: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 | 为什么我决定要做人工耳蜗呢?
不同的人生阶段,总是会面对不同的困境,而人生之路本就是在重重阻碍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诚如孟庆彬所言:「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每一次跨越困境,都是对自我的重塑与升华,在与艰难险阻的持久博弈中,人生得以延展、得以厚重。 他是孟庆彬,来自山东德州,今年55岁,属于成人语后聋,佩戴过七个月助听器,如今双侧植入人工耳蜗,右耳2022年5月开机,左耳2023年12月开机。 这是他的幸运。幸运之后,孟庆彬将面对更复杂的命题——如何与人工耳蜗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自我,又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他和我们讲述关于两只耳蜗的故事—— 01 2021年6月8日这一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的右耳毫无征兆地出现了耳鸣症状,仿佛有无数细小的电流在耳内穿梭。 更令我困惑的是,和单位同志说话时,他们的声音竟都变得扭曲失真,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般模糊不清。 起初,我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感冒上火的小插曲,便自行服用了三天消炎药,满心期待症状能有所缓解。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慌乱与不安」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在德州住院一周,我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是耳鸣的状况却毫无起色。满心焦虑之下,转至济南耳鼻喉总医院,经过半个月的悉心医治,耳鸣有了缓解的迹象。 可生活不是电视剧,我也少了点运气。 图源:孟庆彬提供 耳鸣又复发,在北京301医院,经过全面的检查,确诊为「极重度感音性耳聋」,只能佩戴大功率助听器。 起初佩戴助听器,效果立竿见影,外界的声音清晰地传入耳中。 好景不长,耳鸣症状却如影随形,愈发严重,听不清他人说话,而且与家人的日常交流只能依赖手机打字,脾气也在无声的挣扎中变得暴躁,仿佛被世界遗弃,那种「无用」的无力感,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裂着我的自信与希望。 本来就因听力受损,生活诸多不便。祸不单行,一次意外中,我被汽车撞倒,左腿遭受骨折。身体的伤痛与耳聋的双重打击,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深渊,多次萌生出「轻生」的念头…… 听力逐渐衰退,助听器彻底失去了效用 。 02 我在机缘巧合下了解到人工耳蜗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被誉为目前最成功的脑机接口。 人工耳蜗是一种植入式医疗电子装置,利用微创手术的方式将植入体植入体内,通过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实现听觉功能的「重建」,而不是让耳朵恢复如常。 这一技术为众多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成人和儿童带来了重获听力的希望。 图源:自己的 图示:植入者论坛体验一体机 起初,我曾因年龄因素而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不符合人工耳蜗的植入条件。 然而,在完成全面的医学检查后,医生的专业评估结果令我倍感欣慰——我的身体状况完全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要求。这一消息如同拨云见日,让长久以来的忐忑终于落地。 世界上既然有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他说。 3 2022年5月底,在济南耳鼻喉总医院完成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一个月后开机,一切声音仿佛都被重新定义。「刚开始」听自来水哗哗流淌,厨房里锅铲碰撞的声音,像是乌鸦乱叫似的,刺耳又别扭。而听人说话更是难上加难,模糊不清,让我倍感「沮丧」。 经过「一个月」的耳蜗适应,我带着一丝期待去调机。我惊喜地发现,耳蜗机的杂音减少了许多,声音也变得更加「清晰」。 「四个月后」,我再次调机归来,发现自己对家里和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已逐渐「适应」。 「半年」时光悄然流逝,听普通话教材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已能听得清清楚楚,与人交流时,声音的辨识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大约能「听清60%」以上的内容。 图源:孟庆彬提供 每一次声音的输入,让我的听觉感知愈发敏锐,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鉴于当前状况,我听从康复老师的建议,迈出家门,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交流互动。 嘿,这方法真有效! 没过多久,成效便显著显现,与人交谈时,自己竟能「听清80%」的内容,康复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大步。 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04 2023 年 9 月,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偶遇几位双侧佩戴人工耳蜗的蜗友,看着对方自如地与人交谈,让我深受触动。 我下定决心,左耳也植入人工耳蜗。 图源:孟庆彬提供 尽管前路未知,但抱着 “尽人事、搏转机” 的信念,我毅然选择再一次尝试,期盼能为自己的听觉世界开辟新的可能。 当耳蜗开机的那一刻,仿佛命运之轮悄然转动,奇迹竟这般真切地降临了! 当「沉寂」了30年的左耳,骤然捕捉到外界声响的刹那,我只觉一股热流直冲眼眶,双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蓄积在眼眶中的泪水,打着旋儿却迟迟不肯落下。 我猛地扭头看向身旁的妻子,扯着嗓子大声呼喊:“我能听到声音了” 。那声音里,是劫后余生的惊喜,是苦尽甘来的畅快,更是对这突如其来幸运的感恩。 如今,除了基础的康复训练外,我还听「直播康复训练课程」,每日雷打不动,准时进入直播间,全神贯注跟着老师康复训练,专聆听每一个发音细节,同时做好学习笔记,努力跟上康复的步伐。 图源:孟庆彬提供 图示:直播康复训练课学习笔记 眼前这一沓沓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每一页都写满了努力与坚持,恰是「付出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这句箴言最生动的注脚 。 在课堂训练之余,我还积极与众多蜗友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各自的康复经验,从日常康复训练的小技巧,到耳蜗机的保养与正确使用,以及怎样充分发挥耳蜗的性能,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 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我不仅收获了更多实用的康复知识,还感受到了蜗友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温暖力量。 图源:自己的 图示:2024年植入者论坛与蜗友们合照 听力正常我不敢说,反正和单人交流,基本上是没问题,在安静的情况下能听清90%。 在此,我衷心感谢力声特带来的福音,感谢康复老师的悉心指导,更要感谢我的家人给我的支持,给我的勇气! 每一次选择,都是塑造未来的一笔。 借助我的经历,也想和更多的听障朋友说,要多去尝试,敢于走出去就是第一步,你可以做许多你没做过的事情,体验到一些更好的瞬间、更美妙的风景。 图源:自己的 在我们的康复蜗友群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各行各业绽放着各自的光彩:有人用心经营着小店,有人凭借专业能力承接工程,有人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有人投身餐饮行业……这一切的改变,皆源于小小的耳蜗,让我们找到生命的应有之义,并成为期待中的自我。 你改变了,之后的一切都有可能。 完 to蜗友 白天除了和家人交流外,利用喜马拉雅小课堂里的短句和学习强国里的普通话进行康复训练。 经常上直播课的亲身感悟,对于我们耳蜗人来说,多听别人说话,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多交流,听力才恢复的最快。 在听直播课期间,能听到直播老师亲切的普通话,讲课非常清晰,而且每个老师的直播风格不同,跟各位直播老师学到不少的知识。 当老师提出的问题,让蜗友们把听到的都打在公屏上,蜗友们也积极的评论交流。 这段时间我和那个叫寂寞咖啡蜗友回答问题基本都是抢答在前面,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我们心情好,听力恢复得更快更好。 戴耳蜗两年多来,我感觉平时听的再好,假如有几天或者长时间与外界断绝交流,耳蜗再重新听人说话,就不是正常声调,毕竟是个机械的呀,与天生的耳朵不能相比。 再就是我感觉自己读书给自己听,或走路上看着马路边两边的广告牌,读给自己听也起作用。 总之,康复是长期不能间断,除了吃饭和休息以外,随时都让耳蜗识别各种声音,这样听力才会越来越好。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