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分享丨听见花开的声音——晓静的AB耳蜗成长记
大家好,我是晓静的妈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我们家晓静的故事。 六年前的那个深秋,我永远记得医生说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时,诊室里死寂般的沉默。怀里的晓静睡得香甜,小手无意识地攥着我的衣角,全然不知命运给她的世界按下了静音键。我和丈夫抱着她跑遍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在专家建议下,选择在她六个月大时植入AB耳蜗。 手术很成功,但真正的挑战从开机那天才开始。当听力师调试好设备,晓静突然浑身一颤——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听见声音。她瞪圆了眼睛四处张望,小手胡乱抓着空气,仿佛想抓住那些看不见的振动。康复师递来摇铃,她并没有被吓得哇哇大哭,她却突然停顿,好奇地聆听自己制造的“新声音”。 接下来的三年,我们像在时间缝隙里穿行。每天清晨,我举着会唱歌的娃娃在她耳畔摇晃;深夜,丈夫趴在地板上学狗叫、猫叫,直到邻居以为我们家开了动物园。最艰难的是发音训练,为了让她感受“g”的气流,我握着她的手放在我喉咙上,一遍遍重复“哥哥”“苹果”。有次她急得把整张脸埋进我颈窝,温热的泪水浸透衣衫:“妈妈,痛……”我心脏揪成一团,却只能更紧地抱住她:“我们再试一次,最后一次好不好?” 两周岁的时候。晓静突然指着绘本上的天鹅,字正腔圆地念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家愣了几秒,爆发的欢呼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那天夜里,我反复回看录下的视频,才发现她念诗时,小手始终轻轻按着耳蜗体外机——那是她和世界对话的开关。 进入幼儿园后,晓静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中班时,她主动要求报名“金话筒”口才班。第一次上课,老师让孩子们模仿动物叫声,当其他小朋友嘻嘻哈哈学着小猫小狗时,晓静却举手问:“老师,我可以模仿‘安静的声音’吗?”她闭上眼睛,手指轻抚耳蜗麦克风:“这是风吹过窗帘的沙沙声,是铅笔在纸上跳舞的嚓嚓声,是妈妈心跳的咚咚声——这些声音以前都躲在很黑很黑的地方,现在被我抓住啦!” 她的画作也藏着对声音的独特理解。有幅《会唱歌的树》让我震撼:粗壮的树干上布满了耳朵形状的年轮,枝头绽放的话筒状花朵里,飘出五线谱编织的云朵。“这是耳蜗树!”她得意地指着画,“每片叶子都在收集声音,根须把好听的话传给大地妈妈。“她用眼睛听见了世界的旋律。” 那年六一儿童节,他在北京儿童医院演出,小小的他登上大大的舞台,拖着长长的裙摆,从楼梯上摔倒也没有哭,爬起来继续演讲,那年在广州由聋人协会举办的演讲比赛,小静虽然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但是她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撼,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发出这么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么不怯场,大家都对他投来赞赏的目光。 现在的晓静是个“复合型小话痨”。她会蹲在公园长椅边,给晒太阳的老奶奶讲解知了的发声原理;会在家庭聚会上,即兴把叔叔阿姨的闲聊编成押韵的打油诗;更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致辞:“谢谢小朋友从来不说我的‘小耳朵’奇怪,其实它超级酷,像宇航员的通讯器对不对?” 让我最骄傲的不是她的奖状,而是那份与生俱来的同理心。班里新来了自闭症男孩阳阳,整整一周缩在角落不说话。晓静每天带着画册坐到他身边:“你看,这是我听不见时的样子——”画上的小女孩被困在玻璃罩里,外面飘着无数彩色气泡,“后来医生叔叔给了我魔法钥匙,啪嗒!所有声音气泡都炸开变成彩虹啦!”半个月后,阳阳第一次开口说话的对象竟是晓静,那天她飞奔回家宣布:“妈妈!我也有‘开机’别人的超能力了!” 如今收拾小学入学物品时,晓静有了新仪式:给每本书包上印着耳朵图案的书皮,在铅笔盒内侧贴上自创的《耳蜗使用守则》——“1.游泳前要摘下‘小耳朵’;2.雷雨天记得穿‘防静电盔甲’;3.遇到好奇宝宝就大方讲解!”最近她迷上了航天纪录片,常常摸着耳蜗处理器憧憬:“等我当上宇航员,要给外星人设计更厉害的耳朵,连星星眨眼的声音都能听见!” 回望这六年,人工耳蜗绝不仅仅是医疗设备。它是晓静别在发间的勇气勋章,是我们全家握在掌心的希望种子,更是穿透寂静深渊的一束光。记得有次她问我:“妈妈,如果当初没做耳蜗,我现在是什么样?”我指着窗外暴雨后爬向阳光的蜗牛说:“你会用比别人更特别的方式,走到想去的地方。” 亲爱的晓静,你教会我们:真正的聆听不在于耳朵,而在于心灵。你让机械的电流声化作清泉,让无声的岁月绽放如歌。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妈妈相信,你早已为自己谱好了最动人的乐章。 在晓静的旅程中,我们见证了AB为她打开的新世界的大门。如果您或您的孩子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欢迎扫描二维码咨询,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和支持。无声世界的挑战
开机后她听见了世界的音符
声音让晓静成长
小耳朵会陪晓静越来越好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
下一篇::人工耳蜗用户故事 | 听见世界的感觉,值得你勇敢一次